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指出:“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同样,我们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尤其在高校竞争激烈的今天,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道路必然充满坎坷,甚至出现曲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发展的定力,增强干事的韧劲,增强改革的勇气,扎扎实实地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学校“举师范旗”的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13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还给全国教师发慰问信。2014年9月9日,总书记到北京师大视察,在同北京师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2015年9月9日,总书记给“国培计划”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向教师提出“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的殷切希望。2016年9月9日,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2018年5月2日,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明确提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明确“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总书记多次提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作为师范大学,师范教育是我们的底色,把一批批有志青年培养成有志从教的合格乃至优秀教师,是师范大学的“初心”。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同样高度重视教师“母机”师范院校建设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重要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意见》明确指出: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
作为教师教育学院,我们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办好师范专业,我们的小学教育专业还承担了我校第一个接受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任务。由于我们还承担一定统筹师范教育的职能,我们还竭尽全力为全校做好师范技能训练、统筹教育实习等工作,同时,在每年招生计划确定的时候,我们提出不可弱化师范招生的建议,这些都被学校所采纳。当前,我们正在主持学校“卓越化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正在为推进学科教学法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开展调研,并力争在今年年底拿出政策建议。我相信,我们如果站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高度去理解学校“举师范旗”的意义,我们师范教育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会得到落实。
二、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学校服务大别山的韧劲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一张蓝图干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一茬接着干”。总书记一再要求干部“要有钉钉子的精神”,指出:“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他多次提醒干部“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不要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
总书记这么提出要求,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建设一以贯之,扶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通过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反思自身工作,深深感到差距很大。在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起个好头,但总是期望有好头后最好马上能结出好果;我们也做过一些热闹开头草草收兵甚至有头无尾的所谓“工程”;我们在领导认可、大家关注的时候,推进工作的劲头很大,但是在工作持久推进进程中往往会放松要求,在面临困难的时候甚至有人质疑的时候就容易灰心。这种韧劲不足的表现和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
从总体上看,学校的教育教学品牌还不是很多,而一项品牌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我们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总书记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作为我们学校,就要扎根我们所处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服务好大别山革命老区。我们学校的师范生顶岗支教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中间从未中断,每个学期都有一大批师范生到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顶岗支教。总书记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我们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顶岗支教,就是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培养“红色园丁”。由于我们坚持了多年,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2019年民进中央、教育部主办的2019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我受邀在论坛上做了《“红色园丁”培养: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培养乡村教师的探索》的报告。今年暑假,我们也就“红色园丁”培养与信阳师院、黄冈师院达成了初步协议。
三、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学校综合改革的勇气
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要不要改革?答案时肯定的。如果我们不需要改革,那就说明我们已经是高水平大学了,但我们离高水平大学还有一段距离却是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必须下大力气推进综合改革。
改革改什么?谁去改?现在不少教师干部一提起学校改革这个话题,往往都是体制的问题、机制的问题,仿佛改革是别人的事、领导层的事,就是我们自己没问题。但如果每个人自己都不需要改,那问题又回到上面去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是高水平大学了。因此,综合改革必须要找到突破口。
这次主题学习活动,教师教育学院党委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指出:“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我们认为,综合改革不是改别人,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为我们改什么找到了答案。改革就是要改掉我们目前图舒服、图省事、图省劲的习惯。我们只看到别人家待遇好、水平高、有地位,但是比较一下我们晒的“朋友圈”和我们在其他高水平大学教师晒的“朋友圈”,我们假期更多的可能是出游的风景,而他人在假期更多的是项目申报和研讨课题的场景。我们目前可能比较擅长的“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却不适应“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老师都比较喜欢出去开会,但却不擅长从外面争取资源,教师教育学院就规定,从今年开始,每个教师外出开会只有一次从公用经费中报销费用的机会,如果还要出去,就必须自己通过申报课题或争取横向合作课题获得的经费来解决费用,目前看来,有点效果。因此,我们提出:综合改革不妨从改变我们目前最舒服的姿势开始。
现在应该是学校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最佳时期。学校发展到现在,在新的形势下,在学校里面,应该不会存在“自认为天下第一的天王老子”,应该不会存在“摸不得的老虎屁股”,应该不会存在“动不得的奶酪”。我们相信,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全校上下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学校的综合改革也会深入推进并取得成效,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工作会扎实推进一大步。